賦能“雙循環” 建筑業央企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
“雙循環”新發展格局下,建筑業“增量不再,存量見頂”,產生了市場競爭加劇、資源成本上升、社會觀念革新等一系列深刻變化,帶來建筑業產業鏈的橫向聯合和縱向延伸,對資源整合、產業協同、技術升級、管理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央企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,必須要在“雙循環”格局下找準定位、勇擔責任,積極踐行“六個力量”,夯實“兩個基礎”。
“雙循環”格局下要發揮“壓艙石”作用
一是要做服務國家戰略的先行者?!半p循環”格局是黨和國家基于世界形勢變化的重大判斷和戰略調整,央企必須提高站位、深化認識,及時對企業的發展方向、市場布局、業務類型、利潤結構等進行調整,干在實處、走在前列。建筑業央企從事的工作領域、提供的產品服務,與人民關聯最直接、與群眾感受最密切,必須要立足新發展階段,厚植家國情懷,在服務黨和國家發展全局中擔當作為;要勇擔社會責任,構建建筑產業生態圈,爭做社會主義精神建設典范;要專注價值創造,踐行工匠精神,注重科技賦能,用高品質服務和產品,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致力成為受人尊敬的一流企業。
二是要做推動經濟發展的“壓艙石”。面對“雙循環”格局下的社會經濟形勢,央企要承壓奮進,發揮雄厚的綜合實力、資源整合能力,對行業進行重構,突破自我、走向世界。建筑業央企要跳出中國建筑業視野,對標世界一流企業,在全球建筑舞臺掌握主導權,致力成為展示全球高端建造品牌、提供全球高端建造方案、推動全球高端建造變革的核心力量。在深入踐行國家區域戰略、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等方面擔當主力,帶動產業鏈企業共同發展,勇當產業鏈“鏈長”,致力成為全球建造的卓越標桿。
三是要做促進行業發展的引領者?!半p循環”格局倒逼行業改革創新,央企必須堅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,率先變革,改變路徑依賴,引領行業發展,推動科技創新。中國建筑作為入選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的首批示范企業,更需要在改革創新中“敢為天下先”。建筑業央企在勞動力數量和成本優勢逐步減弱后,實現變革關鍵在于推進動力變革,重點要發揮好科技驅動作用,聚焦碳中和、建筑工業化、數字化、綠水青山“四條主線”,勇當建筑業原創技術“策源地”。在此基礎上,以科技創新帶動體制機制、產業布局、商業模式等全方位創新,賦能工程建設與企業管理,致力成為改革創新的行業典范。
從投入“三線建設”到創造“深圳速度”,從服務重大區域到共建“一帶一路”,再到火神山、雷神山醫院建設,每一次國家戰略、國家行動的落地實施,都有中建三局鐵軍的身影。近年來,中建三局開啟“改革興業”工程,以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為牽引,把改革作為激發組織活力的重要手段,在“三項制度”改革、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等方面,爭當改革標兵,爭創改革經驗,努力實現質量變革、效率變革、動力變革。
借助陜西“一帶一路”核心區優勢構建新發展優勢
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落地,使陜西再次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。近年來,陜西深度融入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大格局,加快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。隨著“一帶一路”的深入推進,陜西的區位優勢越發明顯,戰略地位更加突出,也為企業發展帶來難得機遇。
一是“走出去”通道更快。作為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,陜西是天然的交通樞紐,經過多年發展,形成了陸、空、數字三條新的絲綢之路大通道,為各建筑業企業參與國際業務合作創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。同時,陜西是中國的能源大省和重要的裝備制造基地,正同多個國家合作建設產業園區,深化國際產能合作,為企業“走出去”開辟更大發展空間。
二是“國際化”環境更優。陜西是科教和文化旅游大省,正在積極利用自身優勢,打造高質量國際科技教育合作平臺,建設國際文化旅游中心,舉辦品牌展會,為企業更好參與國際交流、學習、展示搭建了廣闊平臺。
三是“拓市場”空間更大。根據相關規劃,陜西將加快建設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和西安國際航空樞紐,完善優化路網布局,支持西安國際港務區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建設等。這一攬子重大戰略舉措,勢必會釋放一批重點工程項目,為企業深度參與“一帶一路”建設、服務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機會。
作為在陜央企,中建三局西北公司成立12年來,始終堅持品質發展,保持著年均20%以上的發展增速,已創成“魯班獎”9項,為西北地區累計建成200多個房建、基礎設施精品項目,累計投資額超千億元。為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,中建三局西北公司積極發揮自身建筑全產業鏈優勢,參與建設了西安國際康復醫學中心、“一帶一路”文化交流中心(長安云)、西安奧體中心等一批重點工程,助力陜西“一帶一路”五大中心(交通商貿物流中心、國際產能合作中心、科技教育中心、國際文化旅游中心、絲綢之路金融中心)建設?!笆奈濉睍r期,中建三局西北公司將持續發揮龍頭企業作用,為陜西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。
中建三局西北分局局長,西北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 盧華勇
來源:中國建設新聞網